心臟病及養生保健 心臟病及養生保健 http://心臟病.tw www.heartdisease.idv.tw
養生醫學
逆轉疾病與老化
李應紹 醫學博士/心臟學博士
副教授、心臟內科及老人醫學專科指導醫師
台中仁愛綜合醫院
養生醫學定義
「養生」源自東漢國醫張仲景:「保身長(不老)全(不病),以養其生」。
簡單說,人生過程是「生、老、病、死」,能夠逆轉疾病與老化(不老不病),
當然是很好的養生醫學。實際上,「保健」就是「保護健康」,意指「健康生活方式」。
「養生」就是「強壯生命力」,意指「逆轉疾病與老化」!
養生保健~ 真的假的?
150年前,已經證實通過連體實驗可以逆轉疾病與老化(養生保健) !
1878年,Bernard首次指出,活生物體的生存構造部分存在於沐浴它們的流體中
(內部環境,internal environment 或細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而所有生理重要機制(生命)都依賴於
穩定的內部環境或體內平衡等穩性(homeostasis)。
將二隻動物進行連體 (parabiosis) 以探討其體內或循環因子(細胞外液)的相互作用,
這項科學研究已有150年歷史。另一種技術是老少連體,即不同年齡的兩隻動物進行連體
以探討老化或老化相關疾病體內調整物或因子,也有百年科學歷史。
連體是指以手術方式將二隻活生生的動物連接在一起生活並產生單一、共有的循環系統。
己有報導,與健康動物連體,可以延長致命疾病或致命處置如輻射的實驗動物生命期。
在老少連體實驗模式中,當二隻動物循環系統連接在一起時,年老動物會恢復年輕。因此,
最近的研究證實了老化及老化相關疾病可以逆轉的實例;老化及組織病理是可以立即、快速、
有效地從年老逆轉至年輕狀態。
但人類無法進行連體。因此,這目前全球唯一有效的養生保健方法被擱置。
心臟優化~ 全身優化~ 真的假的?
壓力 (stress) 是由任何物理,化學或生物因素 (壓力源,stressor) 產生的刺激或信號
組成的事件集合。這些刺激或信號激活體內的壓力反應 (stress response) 或防衛機轉
(fight or flight systems) ,從而釋放因子於系統循環中,用以抵消、適應和生存。
一般來說,輕微、短暫和生理性的壓力會激活多種生理系統,例如心血管,肌肉骨骼,
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以增強人體保護或功能。這種壓力適應性反應是大自然的基本生存機制之一,
或稱為自癒機能。但是,嚴重、持續和病理性的壓力是失償及適應不良的,並且己證明對
健康期和生命期具有許多不利影響。
心臟的血管阻塞會引起心肌缺氧。輕微、短暫和生理性的心肌缺氧會產生適應或代償機轉。
反之嚴重、持續和病理性的心肌缺氧則會產生不適應或失償機轉。
心臟前準備作用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是在1986年Murry等人發現的。短暫 (五分鐘) 的
心臟血管阻塞會減少之後心肌梗塞時的心肌梗塞範圍。前準備作用己經在許多動物和臨床實驗中得到證實。
前準備作用可以保護之後的心肌梗塞引起的收縮功能異常、心律不整、凋亡及心肌損傷。
輕微、短暫、生理性的心肌缺氧產生的前準備作用被公認為重要的心臟保護領域。
扼要概括,輕微、短暫和生理性的心肌缺氧會刺激心臟,產生代償機轉,從而維持心血管系統等穩性
及正常功能,作用於分子、細胞、結構、組織和器官層面。這樣心臟就可以得到優化和保護作用。
從而會在之後的嚴重、持續和病理性的心肌缺氧具有利及保護作用,減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因此,
心臟準備作用是最重要的養生保健方法。它可以預防最常見的也最致命的猝死、心肌梗塞和腦中風,
最低限度地減少其發病率及死亡率。此外,健康的心血管系統分布和相互作用全身各系統。
心臟準備作用不僅保護心臟,還可以保護其他器官,如腦、肺、腎、腸對缺氧和其他因毒物、
休克、輻射劑等引起的損傷。
養生保健〜 關乎生命生活〜 必須學習〜 必須實行〜
不相信會後悔!
老、病要養生。可預防、治療及逆轉疾病與老化。
最近的研究表明,心臟優化可以產生心臟保護性或正常因子。
實驗已經證明,經過心臟優化的動物的血漿(細胞外液)可以轉移到其他動物,
甚至在不同物種之間,用於保護心臟,這表明血液循環中存在心臟保護性或正常因子。
利用現代醫學、飲食、運動、生活方式改變及全身系統優化,以提供正常因子及
同時移除異常因子,這種養生保健法可以逆轉疾病及老化,與老少連體模式類似。特別地,
由於全身系統優化會導致細胞處於輕度生理性壓迫,细胞會通過恢復等穩性維持體內穩定環境
或系統性環境,并增強其適應力以應對壓迫,可能會抵抗或逆轉疾病及老化。
老少連體實驗模式證實,養生保健,就是逆轉疾病與老化。
具體內容請研讀「養生保健法:逆轉疾病與老化」(中、英文版),或
醫學論文 (www.heartdisease.idv.tw)。
http://www.heartdisease.idv.tw/patent1.htm